参加了一次全马的跑步,完整地几乎是休息了一个星期,基本上是非必要不站着,因为脚后跟有比较强烈的刺痛感。

本来跑步对于自己来说,只是一种锻炼。开始是夜跑,后来又改成晨跑,距离从5公里到8公里,再到10公里。一个星期跑个三四次。感觉也还挺好的,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。

看着四处的马拉松赛事,自己也觉得心痒痒,报了一个半马尝试了一下,跑完之后,也是休息了两三天。毕竟二十多公里的距离还是不短的,而且自己平时的跑量也不是很多,再加上参加的是赛事,跑的时候,就比平时要紧张一些,速度也要快一些,身体的消费也就大一些。

虽说,半马以后休息了两天,也就是腿有些不适,其它地方倒也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。总体觉得自己还能应付,体力也还跟得上。

之后,又陆续参加了两场半马的赛事,虽然跑得还是很累,倒也感觉一次比一次状态要好。于是10月份就大着胆子报了一次全马的赛事。

如今跑马拉松的人太多。很多赛事也都需要抽签,不是你报了名就可以参加的。

报名后,第一次的抽签没有中。心想也就算了,反正全马那么长的距离也自己还从来没有跑过的。没有中签可能也是给自己一些再训练的机会。虽说有些遗憾,但也算是放下了一个来自自己内心的压力。

不过,第一次抽签后,过了一段时间还有一次补录。前面有些报名的退出了,或者中签后没有交费,自动取消了。结果,自己倒意外地中签了。

本来已经打算放弃了,训练也没有上强度,反而是放松了。这一中签既有兴奋,更多的是忐忑。虽说已经跑过几次半马,但半马和全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,那绝不是简单的X2。对于体力和训练量以及身体的状况等综合因素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
虽说心里有些打鼓,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要放弃。毕竟,机会得来不易,也算是完成对自己的一次挑战,

赛前的训练加大了强度,但是也没有进行过一次长距离的跑步。比如说30公里以上的距离。其实,之前,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马拉松训练的计划和建议。但因为自己之前才跑过一个半马,中间还有些事要处理,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。也是心里有种侥幸,觉得自己身体没有问题,就算是不训练,以半跑半走的形式也可以完成比赛。

跑步前一晚,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。晚上也没有休息好,早上起得又早。那天的天气还比较次,自己穿得也比较少,主要是为了方便比赛的时候轻松一些。

参加的人数以数万计,出发的时候,听到了信号到到达计时牌的地方就足足用了六分钟的时间。路上还有还少前面的跑者扔下的一次性雨衣,纸杯,能量胶袋子之类的。开始跟着队伍跑。

跑到半马终点的时候,看到别人已经到达终点,自己还是有些羡慕的。但身体上感觉还可以,因为一直在以低于平时训练的配速在跑,呼吸调整的也挺好,感觉自己还可以继续跑。不想参加半马赛事的时候,到达终点就有点力竭了。

跑到三十公里的时候,已经感觉腿不是自己的了。还可以跑,状态总体感觉也还是可以的。虽说腿不是自己的了,但还是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迈出去。除了路上在补给站喝水时稍微停一下,路上基本都是保持跑步的姿态不变。

到三十五公里的时候,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。自己的脚后跟好像是咯着了什么东西,每次与地面的接触都是一种刺痛。一直坚持,但是那种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,不由自主地速度就降下来了,甚至感觉腿都是瘸了一样。

如此,坚持到三十八公里的时候,就感觉已经抬不动腿了。路上听一些跑者说:第三十五公里才是真正马拉松的开始。看来,最起码在我身上是应验了的。

从三十八公里开始,一直是跑一段,走一段。走路的时候,感觉要好很多,一跑起来,就感觉脚后跟刺痛感越来越强烈了。

最后的三公里,是用意志坚持下来的,尽管一路上都是跑两步走一步。到终点的时候,几乎产生一种崩溃的感觉。从计时牌走到拉升区感觉上像又要跑一个马拉松式的艰难。

之后,就是休息,脚一沾地,脚后跟就刺痛。自己也查询了一下,大部分说是足底筋膜炎,还说是大部分跑者都会出现的状况。自己也不清楚,但是看到很多马拉松的跑者都是很轻松的。这种概率是不是只出现在了自己的身上。

一个多星期后,基本恢复了。之后也没有再跑步。三个星期后,去尝试了一下,跑了六公里以后,那种感觉又出现了,赶紧停下来。采取了一些恢复的方法训练了一下,一两天就又好了。之后,跑了八公里后,刺痛感又来了,不过要轻很多,而且也很快就消失了。

跑了一次马拉松,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,也有很多事情不能做简单的叠加或者是乘法。马拉松对于普通大众来说,就是一种身体极限的挑战。没有系统的训练和长久的锻炼,贸然参加,只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。

对于自己来说,虽说,带来了“后遗症”。却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。赛前没有系统地训练,跑步前,跑步中,跑步后的热身,姿势,拉升没有做到位。过程虽然是痛苦的。但算是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突破。让自己知道做什么事情都得预有准备,全力以赴。

马拉松,我还会再参加的。

作者 unknow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